创作一首古代诗
书法作品,写自己作的诗,应该如何落款合适呢?
比如我写的书法是自己创作的诗
那么我的落款有很多种:
1.自作诗一首岁次辛卯孟夏于莞城黔东布衣书之
2..自作诗一首黔东布衣书之
3.自作诗一首行斋主人黔东布衣书之
还有很多种
就看你的喜好了
下面介绍一点书法落款的基础知识
希望能帮到你
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常用落款用词
一、称谓
⒈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⒉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⒊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⒋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⒌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⒈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⒉绘画题款用: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⒊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书法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
比如我写的书法是自己创作的诗
那么我的落款有很多种:
1.自作诗一首岁次辛卯孟夏于莞城黔东布衣书之
2..自作诗一首黔东布衣书之
3.自作诗一首行斋主人黔东布衣书之
还有很多种
就看你的喜好了
下面介绍一点书法落款的基础知识
希望能帮到你
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常用落款用词
一、称谓
⒈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⒉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⒊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⒋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⒌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⒈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⒉绘画题款用: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⒊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书法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
学写诗词,应该看哪些书?
想要学写诗,首先你要懂诗,知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什么样的诗是纯粹的打油诗,其实说道打油诗,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如今的现代诗。连已经是到了连油都懒得打的地步了,比如说打油诗虽然文白浅显粗俗了一些,可好歹人家还知道顺口吧,用在真正的诗上,就是说,好歹他们还是知道诗歌是要押韵的,因为只有押韵了,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而这也是诗歌最基本也最基础的要求之一,可如今却被人打着创新的口号,连这组成诗歌最基本的元素也不要了,改成了用回车键写的“回车体”,然后再弄几个故作玄奥的莫名其妙的词句加进去,故意弄得自己仿佛是那玄幻小说里的主角似的,看似很高深似的,其实却根本就是那狗屁的一窍不通,可偏偏他们还不信这个邪,还非要给自己的文章硬是美其名曰是什么“自由体”,故不要受什么所谓古诗的限制,而要任由它们去自由自在的飞翔。仿佛只有一去掉这韵律,自己的文章便像是扎上了翅膀的鸟儿一样的,顿时便能够傲游四海并称霸一方了。殊不知他们写的那些东西更本就是一些不知所谓的甚至是一文不名的破烂玩意儿而已,亏的他们个个都还像个宝贝似的供奉着他们,这就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是十分的荒唐与可笑了。因此如果你要是想学打油诗的话,根本就不必在乎那些诗真正原本的含义和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而只要学会押最后一个字的韵,让它变得轻松易读就可以了。
再者,如果说你是真的想要做一个诗人,并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好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你,老老实实的先把《唐诗三百首》及《宋词三百首》都给我认认真真的背下来,然后再慢慢的去理解和体会它的思想和意境,直到最后你能和这首诗完全的形成了融会贯通的思想之后,你才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大诗人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就是说,首先你得常常浸润在诗词中,读什么呢?就读经典,《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这是合集,是选本,在吟读的过程中,觉得谁的作品与你对路,再找他的全集来“泡”来“煮”。这是思想碰撞、情感碰撞等碰撞,激发心灵的东西,找诗内在的路子。
有了作品作“底”,再学套路的问题,也是诗词格律的问题。《中华新韵》是必备的。有几本专讲诗词写作的书,都不错,看你喜欢哪本?
1.《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徐晋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格律诗词详解与创作》黄昌其著;
3.《格律诗写作技巧》王永义著;
4.《诗词格律简捷入门》张岳琦张昕著。
5.《诗歌写作入门》余德予著。(这本书古今中外的诗歌都讲,对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用处大,对讲格律不如上面那几本)
愿这个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要了解诗词的文化,然后再懂得诗词的韵律,之后再细读唐诗宋词,体会其中的奥妙,再自己边学边练习作诗,慢慢就会水到渠成了。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那么背会宋词三百首,不会作词也会吟了。
其一、写诗词,必须要多背多读唐诗宋词等古体诗词,领悟其中的韵律平仄,推敲其中的遣词造句,慢慢就摸出门道来。
其二、要多读书读史书,掌握一些典故、掌故等知识,在学习创作中尝试着应用它们,丰富诗词内容。
其三、先模仿着古人的诗词写,再进行创作。
其四、学写诗词立意要高远,视野要开阔,既坚持它的韵律,又不被其束缚,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
多看喜欢诗人的传记,其中既有人物经历又有诗词赏析的,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我们对诗歌的记忆,同时又能真正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比如《纳兰容若词传》,《苏东坡传》等等[灵光一闪]
如果是古诗词,先精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经典的要能背下。然后贞对一个人的作品专门学习研究,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名家,要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身世,懂得他们处世哲学,以名家诗词为依据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创作自己的作品,之后再学习再修改,春季辛勤耕耘秋季必有收获。现代诗词学习与创作也是如此。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颗璀璨的星,学习诗词创作,一定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多读一下《诗经》,《秦汉古文》,《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学类等,以及现代时期的大家们的诗词散文等,当代的浏览一下即可。
学写诗必看的书籍推荐:\r《声律启蒙》学习对仗和韵脚;\r《三字经》典故比较多;\r《弟子规》古代文化必须了解;\r《诗经》诗歌的雏形,比较朴素的风格;\r《楚辞》先秦时期的诗词;\r《唐诗》、《宋词》、《元曲》成熟的诗歌。
我告诉你写诗词要具备的书也就是参考书。
他就是一本儿古汉语词典。
别的词典不能够作为诗词所选择的词句。
因为诗词的词句一定是有含义的,没有含义的诗句。他就是一句普通话或者说是大白话,一字顶不了1万句,顶不了1万句的组词,他就是普通话。
古汉语词典里边儿的所有字它都是有含义的。我市诗词协会会员协会给每位作者每人发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古汉语词典,因为古汉语词典里解释的这个字。
自己创作一首古诗?
冬至,作者:本人
小巷梅花落,江南烧腊天。
空杯承静寂,旧事问经年。
盈月天鹅紫,凝冰琥珀寒。
怱及春信至,归意不成眠。
睡桃
秋桃正爽草木芬,
黄叶兆危尚存温,
飞去倾城小燕子,
黛玉仍旧葬花魂。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自己创作的一首五绝古诗
赋萝卜缨
桑梓萝卜缨,凉拌爽口心。
小菜佐酒粥,秋令长精神。
李白创作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