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ooOoo_ * o8888888o * 88" . "88 * (| -_- |) * O\ = /O * ____/`---'\____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_| ''\---/'' | | * \ .-\__ `-` ___/-. / * ___`. .' /--.--\ `. . __ * ."" '< `.___\_<|>_/___.' >'"". * | | : `- \`.;`\ _ /`;.`/ - ` : | | * \ \ `-. \_ __\ /__ _/ .-` / / * ======`-.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佛祖保佑 秒收录 般若波罗蜜

初中所有文言文古诗

4周前 (08-22)5

初中古文篇目全部?

1.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2.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3.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4.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5.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6.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8.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9.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10.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12.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13.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

14.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15.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初中全部文言文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童趣(沈复);《论语》十则;山市蒲松龄;《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伤仲永王安石;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口技林嗣环;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核舟记(魏学洢);大道之行也(《礼记》);三峡(郦道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观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吴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马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满井游记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陈涉世家司马迁;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隆中对陈寿;出师表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初中小古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下是一些初中小古文:

1.《论语》中的《学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3.《庄子》中的《逍遥游》:“大丈夫处世,当以道义为重,而不以富贵为先。”

4.《孟子》中的《离娄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

5.《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必背文言文古诗有:1、《论语》十则(七上)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4、爱莲说周敦颐(八上)5、三峡郦道元(八上)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八上)7、马说韩愈(八下)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八下)9、小石潭记柳宗元(八下)10、岳阳楼记范仲淹(八下)11、醉翁亭记欧阳修(八下)12、出师表诸葛亮(九上)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九下)14、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曹刿论战《左传》(九下)1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九下)16、曹刿论战《左传》(九下)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