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原文和译文
负荆请罪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管鲍之交,意思:指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
故事
相关人物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刎颈之交,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词源是《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原文: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在人情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汉语言博大精深,遣词造句力求信达雅,关于交往的成语有管鲍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听起来都琅琅上口,回味无穷。1、管鲍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春秋时期,齐人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2、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而将相不和。后来廉颇意识到错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后人称赞为刎颈之交。
3、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后用莫逆之交比喻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而绝秦赵之欢的绝是什么意思?
句中“绝”字是“断绝”的意思,句意是: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
语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司马迁写的《史记》,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廉颇,赵国的大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最后成了刎颈之交!“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白璧微瑕”这些著名的成语都出自于这篇列传。
“完璧归赵”中,秦王拿着和氏璧传给嫔妃看的时候,蔺相如就想了一个法子,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我指给你看,拿到和氏璧之后,蔺相如退后几步,说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意思就是秦王你想得到和氏璧,我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国是大国,这时候的赵国虽然弱一些,但还有实力,再加上秦国和楚国交战,不愿意跟赵国撕破脸面,面对蔺相如的玉石俱焚的决心,秦王只好让步,按照蔺相如说的法子,斋戒沐浴,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和氏璧,秦王也没拿蔺相如怎么样。
这句话中的绝的意思是断绝,阻断。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来阻断秦赵两国的盟约
断绝
而绝秦,赵之欢中绝的意思是:断绝。译文:而绝秦赵之欢反而断绝了秦赵之间的友好关系。绝是阻止的意思。就只阻止秦赵两国的友好。
抱歉用古文怎么表达?
可以回答“无妨”。古文的“失礼了”有对不起的意思,相对应的回答是没关系,而没关系的古文可以用“无妨”来表示。
“无妨”的意思:不妨;没有关系。
出处:唐代司空图诗作《争名》
原文:
争名岂在更搜奇,不朽才消一句诗。
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
荷香浥露侵衣润,松影和风傍枕移。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译文:如果争名夺利又怎么会寻求奇特语句或杰出人才、奇异事物,只需要一句诗就可以不磨灭。贫穷和屈辱和不甘心被自尊心所阻,再孤僻也会有正直的人懂。
荷叶飘香,露水浸透衣衫。松影摇动,伴随着微风。从此共同生活在世俗之外,不妨也一同创作一些好的文章。
扩展资料
“无妨”一词的引证详解:
1、没有祸害;没有妨害。
示例: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译文:返回原来的居室,没有妨害。
出处: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招魂》。
2、不妨;没有关系。
示例:公子道:“兄妹之间,有何嫌疑,尽说无妨。”
译文:公子说:“哥哥和妹妹之间,有什么嫌隙呢,全部都说出来也是没有关系的。”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现代文)对不起抱歉
(古文)愧谢
对不起——负
抱歉——谢
惭愧:cánkuì
宋.蘇轼.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负荆请罪顺便送点礼物以示道歉之意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原文及翻译
原文: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译文: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穿过宾客们,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扩展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